背景故事之

上 海 灘 頭 說 惶 恐

這是二零零二年,我第二次造訪上海時見到的上海外灘……

十七年前的一九九二年,我第一次到訪上海,印像甚差,只得一個「推」字,「推」得我幾個小時後就匆匆溜了。

相隔十年後的二零零二年,情況似乎好一點,「推」得沒那麼嚇怕人,就連行人天橋上的標語似乎也同意這一點:

不過,形象云云,總不能靠標語或一時之感就「樹」得起來,更何況,有許多「形象」是「肉眼」看不見的,甚至,你必需先有了某種立場和信仰,才能透過「心眼」看得出來。

二十多年來的國內遊歷,到過的大小城市應有五十個以上,給我的感覺最為複雜的,就是上海,不過,千言萬語,卻又可以簡單概括在兩個字裡面--惶恐

且讓我指點著這上海灘頭,為大家細說我心頭的百般「惶恐」。

 


惶恐一、大夢誰能醒--繁華夢裡,誰憶百年苦罪?

斷章取義的「力量」是很驚人的,而「旅遊」云云,其實也是斷章取義的一種形式而已,就是將一個城市,壓縮、延展、粉飾、包裝,成為你想看到或別人想你看到的樣子。而上海,更是一個可以非常容易地斷章取義的「旅遊城市」。

以下是關於上海(特別是外灘)的描述,我先「斷章」(截取片段)給大家一看: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她是上海的風景線,是到上海觀光的遊客必到之地。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裡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於是,外灘成了「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這「斷章」給你看到的上海外灘,是「風景線」、是「遊客必到之地」、是「通商口岸」、是「金融街」、是「東方華爾街」、是「風水寶地」、是「財富的象徵」、是「名譽的象徵」、是「萬國建築博覽」。總之,美麗繁華高尚文明集於一身,好得不能再好。

若你是近年到訪上海外灘,街頭會見到「肯德基」、街尾會見到「元祿壽司」,更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平民化親切感

 

這是外灘二號(原上海總會大樓)的肯德基(攝於1992)  這是外灘廿七號(原怡和洋行大樓)的元祿壽司(攝於2002)

當然,你或者不知道,或者不真知道,或者知道卻不在乎,就是這些美麗繁華高尚文明以及不知是真是假的平民化親切感背後,有著許多難以承受及不能言喻的屈辱、苦難、罪惡、欺詐和無知,包括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

一百七十前年(1840年代),來到上海的外國人不是遊客,不是來看風景、來賞建築這麼雅緻。他們是貪得無厭的跨國財團、不擇手段的鴉片商人和船堅炮利的外國侵略軍。上海不是自動「開放」的,她是在鴉片戰爭之中,被英國人用炮艦和火槍「打」開的。之後,英國、法國、美國人相繼在上海強行劃定「租界」,作為進一步掠奪中國經濟利益的「基地」,這就成為了後來的上海灘,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近代歷史上長長的「屈辱史」。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對上海的外國大亨來說,是「國慶日」,但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國恥日」。

這些外國財團,先是從事鴉片貿易大發其財(著名的有英資怡和沙遜和美資旗昌)、跟著做軍火買賣(賣給對戰中的清軍及太平天國軍隊)又發一陣財,然後炒地產(但這些土地原本是我們中國的)又發了財,財太多了,就成立「銀行」(包括大家熟悉的渣打匯豐)來做投機借貸「以錢搵錢」,於是,上海外灘就成了「東方華爾街」了。

後來,這些財團的財實在太多了,就得表現「身家」了。表現身家的主要方式有二,一是大興土木,在上海外灘佔地皮起大樓炫耀勢力,於是上海外灘就成了「萬國建築博覽」了;二是創立或加入一些「高級俱樂部」,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今天「香港賽馬會」的前身「上海體育運動基金會」了,而能成為「馬會會員」,自然就是「財富和名譽的象徵」了。

這樣的一個上海外灘,若你知道她的「來歷」,你還會覺得她美麗繁華高尚文明嗎?你還會因為見到她現在的表面上的平民化親切感,就覺得「都沒有甚麼了」嗎?

若你仍在「某程度上」覺得「沒有甚麼」,甚至覺得「倒也不錯」,我估計這是因為你可以以某種「中立身份」抽離地「客觀觀察」,但我不能--我是中國人,又是基督徒,這具體的身分使我不能「中立」,也無法「客觀」,我甚至討厭這種冷血矯情的所謂「客觀中立」。

身為中國人,這樣的上海灘於我是難以忍受的沉重屈辱;身為基督徒,這樣的上海灘於我是不可饒恕的滔天罪惡,是不可能輕易粉飾塗抹得了的。但更加曲折的,是這樣的上海灘更是(偽)基督教的英國人的滔天罪惡加在我們中國人身上的沉重屈辱製造出來的「產物」,在我未能確認英國是「偽基督教」國家之前,這感覺於我非常的困擾,就像看到一個人在欺侮另一個人,但兩者都是我的至親一樣。

這,多多少少,讓我聯想到摩西流著以色列人的血,又長於埃及深宮,卻見到埃及人欺壓以色列人同胞的惶惑心情……

 


惶恐二、夢醒更孤清--9-11「亮光」下見末世危情

二零零一年,9-11事件為我揭開了某些真相,釋放了我某些惶恐,但又帶來另一些惶恐。

正是二零零一年9-11當晚,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共濟會」這個名字,及後,順理成章,從共濟會連繫到許多跨國財團、聯繫到英、美、法等西方(所謂)基督教國家背後的真正「國教」,更知普世「教會復興」云云,只是一個大騙局。

知道英國原來是「偽基督教」國家後,我高興了一段日子,因為終於可以與它劃清界線,放下屈結多年的矛盾心情。但是過不了多久,我卻陷入了更深的惶恐之中,因為我回想過去、眼見當下,四周,包括許多「同工」,卻仍然對共濟會的存在與欺哄無知無覺、或滿不在乎。於是,我就在二零零四年十月開始寫俄網了,一寫就寫了差不多五年。但曠野吶喊,卻是連回音也沒有多少--我於是乎更加惶恐!

不過,這些還算是後話。

二零零一至零二年間,我對共濟會仍只是初步認識,自己也心中沒底,怕自己疑神疑鬼,或過度的民族自尊心會令我誇大了共濟會的影響力等等,好想知得更多一些,特別是如何確認共濟會與末世的關係。

其實,我早於一九九七年暑假就去了一趟歐洲,可憐我那時連共濟會的名字還未聽過,在羅馬、巴黎看見不少方尖碑,但都不以為意。四年後的9-11事件之後才如夢初醒,但「歐遊」所費不菲,於是,就想到--上海。稍經查證,這些西方列強果然在上海留下了共濟會勢力存在過的蛛絲馬跡。

第一個主要「馬跡」,是上海外灘曾赫然樹立過一座共濟會堂(又稱規矩會堂)--

 

第二個主要「馬跡」,是號稱「銀行」的上海豐匯大樓卻更像一座「異教神殿」--

 

於是,第二年,即二零零二年八月,我就匆匆再往上海一趟……

 


惶恐三、稗子竟成蘿--這些人究竟「信」甚麼「教」?

十七歲信主開始,就不時聽人說甚麼「麥子」(真信徒)與「稗子」(假信徒)的比喻,但別人口中或自己心目中的「假」,卻與文革樣版戲的「壞人」或大戲中的「大花臉」差不多,完全是「有樣看的」,沒想到:「哪還算是假嗎?」

知道了共濟會普遍存在於所謂基督教圈子裡的事實,再看看上海外灘這個真正的「樣版」,才知--欺哄性要有這樣的「水準」才算得上是「假」呀!

1、先看赫然屹立灘頭的共濟會堂

英國是所謂基督教(聖公會)國家,但由英國人主力控制的上海外灘,有英國領使館(33號)、有英資大銀行(匯豐/12號、渣打/18號)、有英資大洋行(老沙遜/23號、怡和/27號)、有上海總會(即英籍僑民俱樂部/2號〔一說3號〕),至於基督教教堂呢?抱歉,卻是連影都沒有見過。

上海灘上沒有基督教教堂,然而,共濟會堂竟然有一座,離奇嗎?

一點不離奇!--若你知道(沒有中那些牧師和學者們的計),英國的真正「國教」是共濟會,何離奇之有!留意到嗎?這共濟會堂就起在英國領使館旁邊,關係之密切,就可想而知了!

可惜呢?這座共濟會堂不知是不是太顯眼太露骨,維持不久,大約在二十世紀初就撤出了,「不知所終」。

我二零零二年去到上海,共濟會堂的原建築早沒有了,原來的位置也變成了上海市政府辦事處,守衛森嚴,不得其門而入。

 

不過,也不必「事事眼見」,就憑這座共濟會堂曾經與外灘一眾堂皇建築並列的事實,就知道,這外灘上顯赫一時的一眾英國政要和財團大亨,以及在他們背後撐腰的母國,真正「信奉」的是甚麼「」了!

2、再看神殿一般的上海匯豐大樓

先致聲明:

不管現有大樓是「銀行」還是「神殿」,大樓內自然是不許拍照的,以下圖片都是取材自「明信片」的。大家可以在詢問處買到,花費無幾,回家再放大來仔細研究。

又你若身在上海,請到大書店逛逛,因為有好些關於上海掌故的書都會提到共濟會,這些書在別的地方是不易買到的。

言歸正傳,你能想象,所謂「銀行」大堂竟是如此的嗎?

 

這樣「西式」和充滿「殖民地」色彩的裝飾,在中共六十年的統治下,竟然逃得過「文革」等等厄運,不被破壞得體無完膚,原來是有段「故事」的--

話說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後,上海的外資銀行一一撤出上海,然而匯豐卻想「賴死不走」觀望時變(英國商人的投機本性可想而知),但因政治形勢變得太快,最後,到了一九五五年,還是要全盤撤走。留下的這座匯豐大樓,不多久就變成了上海市政府的辦公室了。就在這時候,不知何方神聖,見到大樓「穹頂」上花花綠綠的「西式裝飾」【見上兩圖】,一面覺得與「國情不合」,一面又不想「全盤剷除」,結果,就著令用右灰將其全部遮蓋,並且一「遮」就「遮」了四十二年。

直到一九九七年,上海市政府搬家,原址通過房地產置換方式,成為了「浦東發展銀行」的產業【參見下圖】,並進行內部大翻新。結果一「翻」之下,才發現被「遮」了四十二年的大堂穹頂「內有乾坤」--隱藏著神殿一般的華麗裝飾。這項「大發現」上海媒體廣加報導,並稱之為「世紀壁畫」云云,從此「大白」於天下……

 這是我零二年看到的大樓門面

至於「大白」了甚麼呢?可以人言人殊,但於我,是「大白」了英國人的真正「國教」!

進入這大堂,籠統看一看四週的巨柱和牆上的人像,就不能不使我想起那些所謂「教堂」的裝置--

 

左圖為「上海匯豐大樓」大堂一角,右圖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一景,「宗教味」何等神似!

稍稍抬頭,更見有八幅代表當時匯豐銀行的「八大分部」的壁畫把你團團圍住--

這畫面所見的,自左至右為:日本東京、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另外還有印度加爾各答和香港等

  

不過,所謂「地區分部代表」,卻是「滿天神佛」,充滿異教色彩。

英國倫敦的代表女神是「不列顛尼亞女神」(Britannia),執手代表「海神」的三叉戟,當然是要顯示英國海上稱雄的不可一世。

美國紐約的是所謂「自由女神」,但據其光焰四射的「頭飾」與手執的「火炬」,就知它根本是變相的「太陽神」。留意左邊還有一個拿著「蛇杖」的神物,這就是「赫爾墨斯」(Hermes),是傳信與交通之神,骨子裡其實是「財神」--與紐約這個「發財城市」非常的匹配。

至於印度加爾各答的,是拿著算命水晶球的當地的守護神「加爾」(Kali)。

由此可見,英國人的「信仰包容度」實在是大得驚人,不過,鼓吹「萬教歸一」的「共濟會色彩」同時就更加呼之欲出了。

順道一提,這座上海匯豐大樓,一九二一年農曆五月五日的「奠基」和一九二三年六月的「封頂」,都是請中國的風水先生擇定時辰和日子的。上海的英國大班,對「中國文化」的「專重」,這算是最「誠懇鄭重」的一趟了--悲哀嗎?

好了,看過「世紀壁畫」後,請將你的頭再抬高一點,望望你的頭頂--

簡單說,這是一個同心的「三重圈」。

最外圍的一重是「黃道十二宮」(即一般人說的「十二星座」),中間的是人馬座、右邊的是天蝎座……,大家都看到吧?所謂「黃道」是占星術士所指(也可以說是「虛擬」)的太陽會行經的十二個星座,既代表時辰,也代表某種運勢或性格等等。這十二星座既以「黃(太陽)道」來定位,所以其中心最終必定指向太陽(神),是「太陽神」的護衛或使者

第二重的,是八隻獅子。這自然令大家聯想到英國皇室的獅子標記,還有不管上海匯豐還是香港匯豐,門外都有的看門銅獅子。不過,請大家用多一點想象力,「看門獅子」加上現在的「匯豐標誌」(像某種三角錐體),還可以象徵甚麼嗎?

誰都知道,古埃及的主神是太陽神,而獅身人面獸,就充當著守護者的角色。想想這匯豐大樓的「布置」系出何教呢?

再集中焦點,細看頭頂正中的圓圈,太陽神的意象就更清楚不過了。

1、正中間的女人,提著裝滿農作物的籃子,是代表豐收的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色列斯」(Ceres),這女神(地母)太容易使我聯想到奸后耶洗別主祭的「亞舍拉」(巴力之妻)。

2、左上方駕著馬車的,是十分典型的太陽神,名字多多,又叫「赫利俄斯」(Helios),又叫「索爾」(Sol),後來演化成我們比較熟悉的「太陽神亞波羅」(Apollo)。記得,「巴力」其實也是某種太陽神。

3、至於右上方,擺出個月亮一般的大彎腰姿勢的,就是希腊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狄安娜」(Diana),是太陽神阿波羅的雙生妹妹。這阿爾忒彌斯,其實,就是聖經提到的以弗所城的「亞底米」女神。

將這些「上帝死敵」擺在頭頂,不要告訴我這是「裝飾」,這分明是「作反」,與真基督教對著幹!

最後,請你再用多一點觀察力和想象力,看看這個「中圈」其實是甚麼--

看到嗎?「太陽」與「眼睛」的意象重疊,「共濟會」這三個字,難道還要說出口嗎?

 

記得,這些才是主耶穌針對的「稗子」(假信徒)!

明白了這個「真相」,又知道了自己竟然「被騙」了這許久,更覺察到許多人,包括為數不少的牧師與學者仍然無知無覺或不當回事甚或可能已經「蛇鼠一窩」,你能不心寒、惶恐、惶恐、再惶恐嗎?

 


惶恐四、無乃太天真--真的都「過去」了嗎?

令筆者最惶恐的,不是「假信徒」的存在,而是,我們今天竟然可以如此視作平常,若無其事。

我聽過不少人,包括我原先很敬佩的學者或牧師,說:

殖民地時代早過去啦、西方列強侵略也過去啦、鴉片貿易都過去啦,這些西方國家和財團都已經一一「發財立品」啦、都「從良」啦,所以現在應該是「和解」的時候了,不應該再舊事重提,再挖傷痕瘡疤,又自憐又怨人啦……

告訴大家,寫這篇「背景故事」,我斷續了好幾回,好幾回想過撂筆不寫。

我一點不喜歡「陰謀論」,我但願從沒有「共濟會」的存在,我多麼希望共濟會已經大規模滲透教會、一眾所謂基督教國家曾從事鴉片貿易和殖民侵略的滔天大惡不是事實;我也不想見到,甚至不想重提上海的百年蒼桑和自己國家慘痛的屈辱和苦難。

作為基督徒,前者是「教恥」;作為中國人,後者是「國恥」。

誰想一再重提這些「恥辱」呢?--只要這些事情真的「過去」了!

但真的「過去」了嗎?

不要天真、自欺好嗎?

記得當年,上海灘頭顯赫一時的財團名字,有些或者(表面上)消失了,但是,同樣,有許多名字,今天仍然天天見報……

你只要不是「瞎了心眼」,就一定能夠「看得到」,今天掌控著全世界的金融經濟-->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的,仍然是同一批財團、同一批家族、同一個「教」--共濟會。

若你還要甚麼「證明」,就「證明」了你果然「瞎了心眼」。

我在百般悲憤與萬般惶恐中舊事重提,因為日光之下,世道依然。

事實上,今天,全世界都變成了一個「特太號的上海灘」了。甚麼「過去了」只是牧師與學者們的自欺欺人,「變本加厲」、「覆水難收」才是鐵一般的事實!

 


惶恐五、諸城末日--辯證於惶恐與盼望之間

令筆者能夠在萬般惶恐中「心生盼望」的,竟然是以下的圖片與事實。就是一九三七年下半年,上海開埠「繁華」百載之後,迎來了它的「末日」--日軍進攻和佔領上海。 

 

一九三七年,上海被日軍軍艦炮轟的情景

日本悍然侵略的,自然是中國人的土地。不過,大家不要忘了「上海」的特殊身份--那裡有英、美、法、俄等列強勢力及他們的「在華利益」。所以,日本人所撂奪的,某意義上講,是比他們早到一步的另一批「掠奪者」。

前景為日軍戰艦,後景正中的就是上海匯豐大樓(攝於上海淪陷前不久)

原來,西方各國的殖民擴張與侵略,起自它們在十七、十八世的的「工業革命」的「成功」--因為「太成功」了,於是要向國外尋找和掠奪「資源」、「勞動力」和「市場」。英國人進佔印度是要搶掠資源、擄捕黑奴是要增加勞動力、攻打中國進駐上海灘是要擴展市場。

日本這「小弟」,自一八六零年代明治維新開始,它的「工業革命」漸漸取得「成功」了,可惜來得太遲了……

因著近水樓台之利,日本大財團也在上海灘頭發展和置業,外灘5號的「日清大樓」與24號的「橫濱正金銀行大樓」,顧名思義,就知是日資大財團的物業,勢力不可謂小。

可惜畢竟是遲到了半個世紀,「財力」是有,但「政治力」就遠遜於西方各國,尤其是英國人。譬如,由外籍大班控制的管治外灘的「工部局」的主要成員,幾乎全是英國人,日本在上海僑民不少,但好不容易才爭得兩個席位,自然心有不甘--資源爭奪變成權力爭奪,再變為軍事衝突,是遲早的事。

其實,日本與英國在亞洲的衝突,與德國與英國在歐洲及非洲的衝突,情況十分近似。

大家明白箇中的利害關係,就應該不再「天真」了,以為英、美、法等「盟軍」與德、日等「軸心軍」之戰是「正邪之戰」、是「反侵略與侵略」之戰。

事實上,是「黑幫大火拼」,是「老黑幫」與「新黑幫」為爭奪地盤而展開的「黑吃黑」大格鬥……

其實,一九三二年的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已向上海進行了一次「試探性侵略」,事後退兵。過了幾年,上海又恢復繁華,總是過分地樂觀與自信的上海大班們,又繼續沉醉在他們的繁華夢裡。

在這樣的氣氛底下,百樂門舞照跳、跑馬廳馬照跑……總之,一切正常!

這些大班們善於投機取巧,機心算盡,到頭來,卻懞懂得不知道甚麼是「一不離二」--上海的「末日」,只不過過了六年,就臨到他們的頭上了。

日本人不過是重走英美列強的路,只恨來遲一步。終於,「忍者」都「忍無可忍」了,於一九三七年七用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第一個矛頭指向政治中心北平,第二個矛頭指向經濟命脈上海……

上海的國軍,面對著日軍的不斷增援和優良裝備,終於不敵而撒出上海,但也苦戰了三個月;至於「把守」上海外灘的英、美軍隊,卻終於遇上勁敵,根本不堪一擊。

本來一片繁華的上海外灘被日軍炮火擊中,煙火四起,死亡枕藉

 

這些就是外灘大樓的「防禦工事」與當地的「外籍守軍」,戰果如何,一望而知了!

一九三七年底,日軍終於攻佔上海,在上海外灘「神武」地操兵越過

至於那些曾在此極度「風光」的外國銀行及洋行的大班們,他們的家眷,走得的老早跑了,留下「看鋪」的「末代大班」們,都被日本人關進集中營裡,過著他們發夢也不曾想象過的「折墮日子」,不少還死在集中營中。

請原諒我,當我見到他們的「結局」,我心裡只有兩個字:

報 應 !

我固然也痛恨日軍的暴行,但這些暴行也加諸於這些惡人身上,卻也給我某種「惡人自有惡人磨」的「快感」,也讓我更深感應到上帝用殘暴的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懲治」為富不仁的以色列人的教訓和意義。

我知道,一切如上海一般的「繁華大城」,結局都是如此,或者更慘。我惶恐,因為我自己也是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香港;我惶恐,因為許多人都沉醉在這些城市的繁華夢裡,不知大禍臨頭;我惶恐,因為許多基督徒都像「羅得」一般迷戀大城,「心懷二意」,不知最後會累及妻女……

不過,我有盼望,因為我據此知道一切惡人(不管來先來後)都必定有報應;我有盼望,因為上帝的公義不是說說而已的;我也有盼望,因為「裨子」能欺哄人,但總騙不了上帝,正如當年在「聖殿」裡面跪拜邪神的「宗教領袖」,都給上帝「認出」並交給敵人「處理」。

上海外灘的百年歷史,它在經濟上的粉飾繁華、在道德上的唯利是圖、在宗教上的崇拜邪道、以至於在結局上的剎那淪陷,正是這個資本主義獨霸天下的世界的縮影。

懂得惶恐--敬畏耶和華,及後你或者會有盼望。

若你還是不識惶恐,以為「沒事沒事」,以為「都過去了」,以為可以「持續發展永遠繁華」、以為有座不知是甚麼「教」的「殿」(教堂)在這裡就有「上帝」保佑可以逢凶化吉……記得,報應不一定「馬上」就到,卻是「終歸」會到……

所以,我寧願你們懂得惶恐!

 


本篇題目,改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用意如何,不多說了,且留給知音細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