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月 主 題
2008年8月(第47期)
我 也 有 夢
又改版了…
怎麼?又改版了?
對,又改了。因應時勢和需要,要改,就改吧!
自陸續推出「資源頁」、「背景故事」和「網誌」後,自己越來少時間寫,大家也越來越少時間看「主題頁」了。這被大家冷落的「主題頁」,論實用不如「資源頁」,論趣味不如「背景故事」,論適切又不如「網誌」,正是三不如人,愧對蒼生。事實上,為免內容重重複複,使大家看得生厭,確也有大刀闊斧再施改革的必要。
最後,我決定將主題頁「砍頭砍尾」,爽性就刪剩這一個「主題版」,乾乾淨淨。理由是「主題頁」絕無必要與「資源頁」、「背景故事」和「網誌」爭一日之長短,它也沒有必要改善它不夠實用、稍欠趣味和未能適切等缺點,以求苟延殘喘。作為「主題頁」,它自有它與人不同的強項,故名思義,就是集中地、詳細地、全面地描述和分析特定的主題。它已有存在的足夠理由。
原有的「家信版」和「讀者版」都不必了,因為「網誌」已可以更好地達到相同的作用,故而刪去。
僅餘這「主題版」,卻並不孤單--認定角色,各盡所能,為的正是互相配合同歸於一嘛,何來孤單?!
一、我哭而又哭…
大約是兩星期前,一天,我看電視新聞,某個新聞片段,或準確說是「幾句說話」,使我哭了……
![]()
新聞並不是「新聞」,說的只是某位美國教授患末期癌症剛剛去世,他的「最後一課」被放上網上【見上兩圖】,據稱有許多人瀏覽,謂十分鼓勵人心云云。這些老掉牙的故事不會怎麼打動我,令我動心至於落淚的,是這幾句話--
![]()
![]()
![]()
![]()
![]()
![]()
![]()
![]()
我也有許多屬靈的子女,我最遺憾的,也是很可能看不見他們「長大成人」……
當此末世,我也預感好像有人將我的「家人」推落懸崖,但我不能抓住他們,實在令我傷心……
感懷身世,思前想後--何等神似?
但我仍有時間編織「安全網」,保謢他們嗎?
織網?俄巴底行動網--不就是嗎?
我哭了!
隱約間,我以為找到「同道」。但我一直不敢求證,因為我怕,怕這位教授甚麼的,原來都是「那一夥人」。
上週,我想與一些弟兄姊妹分享此番感受,但又怕萬一引介錯誤以致「引狼入室」,唯有冒著幾乎一定失望的危險上網查證這位美國教授的身分和言行,結果發現他原來正是以下這本被捧為「極限智慧」的「冠軍書」的作者。我花了兩天把全書(中間包括全部演講內容)啃了。最後查證的結果不出所料,這位「美國教授」果然是「那一夥人」。
![]()
![]()
蘭迪.鮑許(Randy Pausch)著,陳宏信譯,台北:方智出版社,2008(以下引文頁數據此)
我又哭了--因為連我也險些失腳被騙,我的「兒女們」,能如何自保呢?
啊!織網--不必「因人廢言」,有時還「錯有錯著」,蘭迪.鮑許教授這番話於我仍是合用,只是要倒過來用--
有人想將我的「家人」推落懸崖,
我不能抓住他們,
但我仍有時間編織安全網保謢他們!
於是,我抹乾眼淚,起來,「織」成今期的「俄巴底行動網」……
二、「前言」不對「後語」
動人的「寫在前頭」
你能不被這些話打動嗎?--
頁13:我是三個小孩的父親,太太是我夢想中的完美女子。我大可自怨自艾,但這麼做不論對他們或對我都沒有任何好處。……
趁我還在人世上,我要深切把握和他們共處的每一個時刻,並且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讓他們不至於在我離開之後不知所措。……
父母都想教導子女辨別是非,都想把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傳授給他們,也想要教會他們因應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頁15: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白,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不過,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那場演講還有這本書,都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的努力。
頁23:我已開始把這場演說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我參與那個我已經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
平心而論,這些話不真切誠懇嗎?我疑心再重,本也不忍心防範一位人之將死,還留下三位遺孤的父親。再者,我作為一位屬靈的父親,人同此心,又豈能不對這種「為父心腸」心生共鳴,甚至想引為知己?
騙人的「寫在後面」
可惜的是、人心叵測,這位「美國教授」的騙人的話,原來都「寫在後面」(詳見下文)……其實就此而論,那些動人的「寫在前頭」,都不過是謊話的「引子」,或稱「魚餌」而已。
三、嘔心造作的「美國夢」
這本書(包括演講)開口閉口都是「夢」、「發夢」--發甚麼大夢呢?卻是膚淺造作得令人作嘔!
首先,是一段牽強造作的「自問自答」--
頁25-26: 「我為甚麼獨特?」這是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回答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能夠幫助我釐清自己要談的內容。……我突然明白,我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形塑我這四十六年人生的所有夢想--不論是深富意義的理想,還是各種怪異的幻想。……有了這樣的頓悟,……我總算想出了(演講的)題目……就叫做「全力實現兒時夢想」……
這段「自問自答」,為的只是帶出那近乎「教義」的主題--「你要發夢,信夢想成真!」就這樣終於「入題」了。夢,發夢,還是這一套,一向自誇「創意了得」的美國人,更曾做過「迪士尼夢想師」的蘭迪.鮑許教授,你不怕悶死人麼?
之後當然是「夢話連篇」--
頁50-53:擁有明確的夢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講法怎能不令我想起蕭律柏、趙鏞基那夥人?)……只要能夠找到機會,也許就想得出辦法實現夢想。
頁158:大膽做夢吧。也別忘了激勵你孩子的夢想。
頁245:「重點不在於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
把「夢」說得如此重要,又如此玄乎其玄,到底是甚麼了不起的「夢」?看下去,卻是令你悶得發瘋--統統都是幼稚、膚淺、飽食無憂的美國中產階級的春秋大夢,請看這張清單--
迪士尼夢:
全本書,都在為迪士尼說盡好話:
頁33:(演講當日)我穿上這件衣服就是為了見證那段人生經歷,也向華德.迪士尼致敬,因為他曾經說過這句名言:「只要你夢想得到,就做得到。」
頁72:一九六九年,我家人帶著八崴的我橫越整個美國去迪士尼樂園。……我對那座樂園更是嘆為觀止。那是我待過最美妙的環境。
頁76:我開車經過公司大樓的時候,甚至還流下了眼淚。這時候的我,就像當初迪士尼樂園裡那個驚奇興奮的八歲小孩一樣。我終於到了這裡。我終於當上了(迪士尼)夢想師。
頁151:華德.迪士尼對迪士尼世界的夢想,就是希望這座樂園永遠不會建造完畢。……我也一樣……
這位教授,完全是迪士尼的「代言人」,比「米老鼠」還賣力。
美國太空夢:
發夢的標準,由美國太空總署為你定下:
頁28:人類在一九六九年夏天首次踏上月球,當時我才八歲。我因此知道,世界上沒有甚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頁53:我經歷零重力狀態的體驗實在是難以言喻……不過,我總算是搭上了那架飛機,當時距離我把飄浮納入人生目標當中已經將近四十年之久。
頁63:如同一九六零年代在美國出生的無數書呆子,我小時候也夢想過自己是指揮企業號的柯克艦長。
這樣的「太空夢」,絕對有某個標榜「It is Possible」的計劃的影子。
矽谷高科技夢:
這位美國教授更設計軟件,教你發夢發個不停:
頁150:你也可以一次協助五十或一百個人,就像我們在「建構虛擬世界」那門課,或者在娛樂科技中心所做的那樣。……我希望「愛麗絲」就有這樣的效果……可讓剛入門的電腦學生……輕易創造動畫,藉以述說故事、玩互動遊戲,或者製作影片。
荷里活電影式英雄夢:
連從超人到洛基(洛奇)這些「美式」英雄,都是他的夢:
頁175:我不介意孩子看《超人》,不是因為他又強壯又會飛,而是因為他為「真理、正義與美國精神」而奮戰。 頁176:我喜歡《洛基》這部電影……在我癌症治療過程中最痛苦的時刻,洛基一直是激勵我撐下去的力量。
還有最可怕的--
填充動物娃娃夢:
頁67:我最早的一項兒時夢想,就是在遊樂場場或園遊會上成為最了不起的人物。……最了不起的人物很容易認得出來:就是手上抱著最大的填充動物娃娃的那個人。
事實上,對這些飽食無憂的美國中產階級,荷里活片、太空穿梳、視窗軟件,甚至攻打伊拉克「維護正義」,統統都是大小不同的「填充動物娃娃」 而已!
他們在發夢,別人在捱餓、在流汗、在流血!
好可怕的夢!!!
四、你信甚麼?--呼之欲出的「共濟」
這本書,表面上談的是「夢」,其實就是「目標」與「理想」。但「目標」與「理想」之設定,背後卻必然有其「信仰」。所以,在神不知鬼不覺之間,作者實際上已經講了,甚至「傳」了他的信仰。但這位美國教授「信」的是甚麼呢?
作者雖自稱「基督徒」(長老會信徒云云),書中卻沒一句話「讚美」過耶穌基督,卻對他的「爸爸」極力吹捧--
頁42:我認為我爸爸是我這輩子裡遇過最有「基督徒精神」的人。他也是社會平等的熱切倡導者。他和我媽媽不一樣,並不輕易認同組織化的宗教(我們是長老教會信徒)。他比較注重宏大的理想,認為追求平等是最偉大的目標。
頁211:我爸創造了一批新的社群主義者。他知道:我們一旦與別人產生連結,就會成為比較好的人。
清清楚楚,他認為他爸那種含含糊糊的、一味勸人做好人的「基督徒精神」,比任何教會的「基督教」更偉大,這不是很像「共濟會」那夥人的主張麼?
這位美國教授蘭迪.鮑許一如乃父,只講抽象和共通的「宗教精神」,對自己的所謂「基督教信仰」卻淡然處之--
頁223-4:我的父母認為信仰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我沒有在演講裡談到自己信仰的宗教,因我想要談的是能夠適用於各種信仰的普世原則……
不過,談到「別的宗教」(如印度教)時,他卻顯得十分仔細在意--
頁222:一位四十歲出頭的心臟重症病患寫信向我介紹了克里希那穆提,這是一位死於一九八六年的印度性靈導師。曾經有人問過克里希那穆提,面對即將去世的朋友,應該說甚麼話最恰當。他的回答是:「告訴你的朋友,他一旦去世,你的一部分也會因此死去,隨著他離開世界。不論他去甚麼地方,你也會跟著他去。……」
甚麼「你的一部分也會因此死去」不是「詩意」的說法,而是印度教「梵我合一」的教義的具體演繹。
這位美國教授,他信的,無疑又是一路「兼容並包」的「大公宗教」,絕不是基督教。他明明是在藉演講與著書「傳教」。若你以為他僅在「談夢」,你就是在「造夢」了!
五、最後推介--其實沒有甚麼「秘密」
看完這《最後的演講》,別忘了看「最後一頁」的「最後推介」--
![]()
這兩本書都是「方智」出版的,「方智」出的都是甚麼書?大家自己去看看吧!http://www.booklife.com.tw/2002about/fine.asp
《秘密》說了甚麼「秘密」呢?
其實沒有甚麼「秘密」,不外是教你一定要發夢,並確信夢必成真,因為……
你會發現,《最後的演講》與《秘密》,包裝不同,但都信人的善性、潛能、夢想,與一切皆可能;都相信各種宗教其實大同小異,都能導人向善和提昇靈性云云……
不要說這是「巧合」。這就證明,他們是「同一夥人」。
我卻與他們不能「同床」,故而只能「異夢」!
六、我也有夢--同一世界.不同夢想
今早,我去「會覽」看某展覽,場外,見到長長的人龍,不過,他們要去看的,卻與我去看的,風馬牛不相及--長長的「人龍」去看的是「動漫展」,而我去看的,是「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
離開時,看著進口處「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想笑,又是想哭。
![]()
![]()
因為沒有預先拿票,所以今早一早便去,希望取得即時派發的門票。至於我切切想看的,其實也不是「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而是一直縈繞心間的「歷史」--想看「八一起義」時朱德元帥用過的手槍(真品),想看「紅軍長征」留下的破衣草鞋,想看「朝鮮戰爭」中打敗過美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輝煌戰績……
![]()
![]()
可惜的是,今天,誰還記得、在乎這些「歷史」?
君不見,一路上,指引你去「動漫展」的指示無處不在,但指示「軍事展」的,卻幾乎一個也沒有?結果我找了大半點鐘,才找到展覽場館的入口。離去時,我才發現有「好心人」加了一點若隱若現的「指示」--
![]()
你看得清楚箭頭所指的幾個字嗎?
再回想那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不想哭麼?
同一世界.不同夢想
不過,就是進到「軍事展」裡的,也不一定是「同一夢想」,因為人人「想看」的,或「看到」的,也不盡相同。
其實在中學時期,我也曾是軍事迷,花錢買過不少軍事雜誌。那時喜愛的,當然是飛機大炮和軍事科技等,連中秋節做的花燈也是一架「米格十九」戰鬥機哩!及後,年事漸長,也漸漸懂得歷史,加上民族感情使然,便愛看戰爭片,愛讀戰爭故事,特別是國共內戰的事蹟。
近一年,忽然對早期紅軍的歷史,包括「八一起義」、「上岡井山」、「長征」等等感受甚深,原因竟然是源自自己的「末世情懷」,希望能從草創時期,為「生存」而奮鬥,又常常「以退為進」的紅軍史中得著「靈感」,好用於末世的牧養工作。【以後有機會再詳談】
當然,我也知道,古有名言:
兵者,凶器也!
我不尚武,更不想死人。想到「軍事展」中,展出的,都不外是「殺過人」與「未殺人」的「凶器」,我並不雀躍。
我對「動漫展」無夢,我對「軍事建設成就展」也無夢。
我只有一夢,始於我一生最敬佩的偉大詩人杜甫,終於我一生最信奉的聖經的應許和啟示--
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洗兵馬
可惜,杜甫至死不能圓夢--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
尚幸,聖經卻給我們最大的保證--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賽 2:2-4
結語:我也有夢
其實,我切切宣講末世,核心的關懷與動力,正是一個縈繞半生的「和平夢」。
我絕不反對「夢」,我只反對那些膚淺、堆砌、自私、偽善、狂妄的春秋大夢。
我也有夢,且是極大的夢,就是基督再來,更新天地,從此永無戰禍,永無眼淚的夢……
所以,我天天「織網」,等候我主榮耀歸來!
願你也同來「織網」,好「保護」更多的人!
願此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