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督 不 是 伯 爵
默度餘生:基督不是伯爵 二零二五年七月二日
「像而不是」
今天是七月二日,四五天前,我已經打好了今天的日誌的稿,只是一直拖拉,不願意甚至「不能夠」寫下去。最大的攔阻是——
我發覺我已經沒有語言,或說,我原本可用的語言,已經給這世界,尤其是所謂教會,徹底毀壞了——我還能說話嗎?
想像一下,連川普都可以滿口「上帝」甚至「基督」,所謂「基督教語言」的表意與溝通作用還能餘下多少呢?在西方偽猶太/基督教文明裡,「上帝」早已比任意一個代數符號,比方「X」,更沒有意義。
滿街「教堂」,連女皇陛下總統先生都「信主」的西方世界,「上帝」、「基督」等所謂基督教術語,最終會成為廢話,何足怪哉?任何國度與時代,越「偉大神聖」的詞彙就越有可能成為廢話,這早已經是人間「定律」。而要毀掉一個「神聖用語」,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禁制使用它,而是事無大小都用它,使它最終成為一個「無所不包」同時「空洞無物」的詞彙。
最近看過一個視頻,題目是《余華:魯迅是我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當中說到「魯迅」如何在中共的「文化政策」之下,成為一個「無所不包」同時「空洞無物」甚至實質惹人生厭以至鄙視的詞彙。中共毀掉「魯迅」的方式手段,跟西方偽猶太/基督教文明毀掉「上帝」與「基督」的方式手段,是同一的。
本輯日誌正是想以《基督山伯爵》為例,說明西方偽基督教文明是怎樣摧毀真真正正的基督信仰的。
單憑標題《基督不是伯爵》,大家準知道我是要寫一個具有反諷意味的主題,總意是揭發像「基督山伯爵」裡面那樣的「基督」——
名為基督,實非基督!
只是我心裡極不踏實,我很疑心,在一個「不問黑白但求效用」的世代,還有沒有人關心這樣的話題……
……
伯爵與基督教
《基督山伯爵》跟基督教有關無關,若有,是怎麼樣的「關係」?
我真的很無聊,首先在谷歌輸入「基督山伯爵 基督教」這樣的關鍵詞,然後從它的AI得出這麼一大段:
《基督山恩仇記》中,基督山伯爵的角色形象與基督教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他對復仇的態度和對上帝的信仰。雖然他進行了復仇計劃,但同時他也表現出對上帝旨意的某種敬畏,認為自己的復仇是受上帝的旨意驅使。
以下是更詳細的闡述:
復仇與上帝的旨意:
基督山伯爵的復仇行動,在小說中被描寫為一種「替天行道」的行為,他認為自己的復仇是上帝賦予的使命,是上帝對其仇人進行懲罰的工具。
信仰的動搖:
在復仇的過程中,伯爵也經歷了信仰的動搖和反思。他最初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執行者,但隨著復仇的深入,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行為,並最終在復仇完成後,選擇了救贖和寬恕。
基督教的影響:
小說中,基督教的教義,如寬恕、救贖和上帝的審判等,對伯爵的行為和思想產生了影響,使得他最終選擇了和解和救贖,而非一味的復仇。
對上帝的敬畏:
儘管伯爵實施了復仇計劃,但他始終對上帝保持著敬畏之心。 他認為自己的復仇行為,是上帝的旨意和安排,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基督教的信仰和影響。
人性的複雜:
《基督山恩仇記》通過基督山伯爵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他既有復仇的決心,也有對上帝的敬畏;既有對仇人的仇恨,也有對被救贖者的同情。這種複雜性使得這個角色更具魅力,也更具現實意義。
總之,《基督山伯爵》中基督教的元素,並非直接的信仰灌輸,而是通過角色行為和思想的演變,間接體現了基督教對當時社會和個人心靈的影響,以及人性的複雜性。
然後,我繼續無聊,在谷歌輸入「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christian」這樣的關鍵詞,然後又從它的AI得出這麼一大段:
While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isn't explicitly a Christian novel, it explores themes that resonate with Christian teachings, such as justice, vengeance, suffering, and redemption. The story grapples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revenge and the idea of divine justice, hinting at the biblical concept of leaving vengeance to God. (雖然《基督山伯爵》並非一部明確的基督教小說,但它探討的主題與基督教教義相呼應,例如正義、復仇、苦難和救贖。故事探討了復仇的後果和神聖正義的概念,暗示了聖經中「將復仇交給上帝」的理念。)
Here's a more detailed look:(以下是更詳細的介紹:)
Themes of Justice and Vengeance:(正義與復仇的主題:)
The novel centers on Edmond Dantès's quest for revenge after being wrongly imprisoned. This quest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justice and the destructive nature of seeking retribution. (小說圍繞著愛德蒙·唐太斯被冤枉入獄後尋求復仇的歷程展開。這項探索探討了正義的複雜性以及尋求報復的破壞性。)
Biblical Echoes:(聖經的呼應:)
The story mirrors biblical narratives, particularly the themes of suffering, redemption, and the idea that God can work through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to accomplish a greater purpose. (故事反映了聖經的敘事,尤其是苦難、救贖的主題,以及上帝能夠透過困境來實現更偉大旨意的理念。)
God's Role: (上帝的角色:)
While Dumas doesn't explicitly attribute Edmond's actions to God's will, the narrative suggests that God's plan can unfold even through human suffering and actions. (雖然大仲馬沒有明確地將愛德蒙的行為歸因於上帝的旨意,但故事暗示,上帝的計劃甚至可以透過人類的苦難和行為來實現。)
The "Mountain of Christ":(「基督山」:)
The title itself, "Monte Cristo," translates to "Mountain of Christ,"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drawing a parallel between Edmond's imprisonment and Christ's suffering on the cross.(書名「基督山」翻譯過來就是「基督之山」,這可以被解讀為將愛德蒙的監禁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相提並論。)
Potential for Interpretation: (解讀潛力:)
The novel's exploration of revenge and its consequences allows for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with some seeing the Count as an anti-Christ figure, while others focus on the redemptive arc of the story.(這部小說對復仇及其後果的探索引發了多種解讀,有些人認為伯爵是反基督的人物,而有些人則關注故事的救贖弧線。)
好了,科技進步,不容否認,電腦AI針對《基督山伯爵》跟基督教的「關係」的分析,至少從字眼上說,是很客觀的。且看——
雖然《基督山伯爵》並非一部明確的基督教小說,但它探討的主題與基督教教義相呼應,例如正義、復仇、苦難和救贖。故事探討了復仇的後果和神聖正義的概念,暗示了聖經中「將復仇交給上帝」的理念。
這不是說得很四平八穩、大方得體麼?
總而言之,你說它「不是」基督教,但它又有許多地方「像」基督教;然而你說它「是」基督教,它卻又未必「就是」基督教,只是「像」。事實上,整個西方偽基督教文明,都是在玩弄著這樣的一套「像而不是」的把戲。
但請記住,「敵基督」(anti-Christ)的最準確理解,並不是「反基督」,而是「像基督」,因為只有「像」,才可以「冒名而來」,才可能「取而代之」。
--- 今 天 日 誌 ---
默度餘生:基督不是伯爵 二零二五年七月三日
語言「污染」
很記得,唸神學的時候,曾聽過一位講師(至今我還是很尊敬他,可悲的是,他始終逃不過「美式」洗腦荼毒)說過這樣的話,大意是:
某某基督教學者(忘了名字)說過,中文(漢語)是已經被佛教等異教「污染」的語言,所以難以準確表述基督信仰。
我當時不懂得怎麼回應,飽經人間世故以後,當然知道事實絕非如此,英語、法語等西方語言,並不見得比漢語更少受到異教「污染」,故而也並不見得更能準確表述基督信仰。事實更是,「夾雜」大量「基督教用語」以至「聖經典故」的西方語言體系,並不因此就會更容易及更準確表述基督信仰,真相恐怕洽洽相反——
在基督教用語與聖經典故被大規模地用錯用壞用殘的背景下,西方語言不僅更難以準確表述基督信仰,而且是更容易表述錯誤甚至異端的(偽)基督教信仰。
非常明明白白的事實是,歐美語系「出產」的基督教異端,比漢語「出產」的多上數十甚至百倍。
一套語言也好,一種文化也好,一部小說也好,一齣電影也好,甚至是一位皇上或總統也好,滿嘴巴基督教用語與聖經典故,絕對不表示,他就能夠甚至有意圖傳述準確的基督信仰,真相很可能洽洽相反——豈不知道,魔鬼撒旦、假基督與假先知,都是最擅長「巧用」基督教用語與聖經典故的人?
總而言之,一套語言越是夾雜大量基督教用語以至聖經典故,絕對不表示它就更適合用於傳道,反之,它很有可能更加適合用於行騙。
……
詐語連篇
回頭看《基督山伯爵》的「語言」。
我不懂法文,英文也不靈光,所以讀中文版,但這無礙於我們對類近的西方語言體系的觀察,那就是,雖則滿紙基督教用語與聖經典故,但得出的「效果」只是大幅度淡化、削弱、混淆以至扭曲這些用語與典故的 原來意義 而已,跟大夥兒平時在教會裡「聽道」的「效果」相若。
我讀的是山東文藝出版社 2020 年的中文簡體版,但人懶,不想打字,故此下面的引文則主要引自白鹿書院公益圖館的版本(連結按此),必要時還會參考其他中英文版本,原文(法文)不懂,就算了。
《基督山伯爵》裡究竟有多少(偽)「基督教用語」?
多得很,起碼有一百個例子,絕不誇張。我隨手舉幾例。
【第四章】“愛喝就喝,那些怕酒的人就不敢喝,因為他們心裡懷著鬼胎,怕給酒勾出來。”卡德魯斯此時又哼起了當時一首極流行的歌曲的最後兩句來:「壞蛋個個都喝水,洪水可以做證人」。(我讀的版本作「挪亞見到洪水可作證」。)
【第十章】“你在說什麼,先生?”國王(按,指路易十八)問。“我感到非常不安,陛下。”“真的嗎,難道你做了一個夢,夢見七隻肥牛和七隻瘦牛了嗎?”“不,陛下,因為那個夢不過是預示著我們將有七個豐年和七個荒年,而像陛下這樣明察萬里的國王的治理,荒年倒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十六章】“餓死的!”教士從座位一躍而起,大聲叫道。“什麼,最卑賤的畜生也不該餓死。即使那些在街上四處遊蕩,無家可歸的狗也會遇到一隻憐憫的手投給它們一口麵包的,一個人,一個基督徒,竟會讓他餓死,而他周圍又都是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不可能,噢,這太不可能了!”
【第四十六章】“去休息吧,貝爾圖喬,安心去睡覺好了。在你臨終的時候,假如你的懺悔師沒有布沙尼神甫那樣寬容,要是我還活著,你可以派人來找我,我可以找些話來安慰你的靈魂,使你安心地踏上那‘永恆’(按,或譯「永生」)的崎嶇的旅程。”
【第四十八章】“我(按,指基督山伯爵)有一個野心,閣下。”……“我,就像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可能會遇到的那樣,曾被撒旦帶到了世界最高的山頂上,在那兒,他把世界上所有的王國都指給我看,並且像他以前對人說過的那樣對我說道,‘大地的孩子啊,你怎樣才能崇拜我呢?’我想了很久,因為我早就懷有一種刻骨的野心,於是我回答說:‘聽著:我常常聽人說起救世主,可我從來沒看見過他,也沒看見過和他相像的東西,也不曾遇到過任何事物能夠使我相信他的存在。我希望我自己能變成救世主,因為我覺得世界上最美麗,最高貴,最偉大的事業,莫過於報善和懲惡。’撒旦低頭呻吟了一會兒。‘你錯了,’他說道‘救世主是存在的,只是你看不到他罷了,因為上帝的孩子(或譯「神的兒子」)像他的父母(或譯「父親」)一樣,肉眼是看不到的。你沒有看見過他是個什麼樣子,因為他賞罰無形,來去無蹤。我所能辦得到的,只是使你成為救世主的一個使者而已。’於是那場交易就結束了。我也許已喪失了自己的靈魂,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基督山又說道,“要是這種事情再發生,我還是會這樣幹的。”
【第八十三章】“聽著,”神甫一面說,一面伸出一隻手虛懸在傷者的頭上,像是要命令他相信似的。“你在你的靈床上還拒絕相信上帝,而上帝卻曾為你做過許多事情:他給你康健、精力、正當的職業、甚至朋友——這種生活,凡是良心平穩、不作非分之想的人,的確是可以很滿足的了。他很少賞賜這麼多的恩惠給人,而你非但不想好好利用這些天恩,卻反而自甘怠惰酗酒,在一次酩酊大醉中斷送了你一個最好的朋友。”
【第九十章】他抓起一支筆,從書桌的一隻秘密抽屜裡抽出一張紙來,現在他又附加了很多東西,清清楚楚地解釋他死的原因。“噢,我的上帝!”他抬頭向天說,“我這樣做,是為了我的光榮,也為了您的光榮。十年來,我一向把自己看作復仇的天使。而這些壞蛋,像馬爾塞夫、騰格拉爾、維爾福這種人,不要讓他們以為他們的敵人已沒有復仇的機會。相反,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受罰是上帝的意思,我現在的決定只是延期執行而已。他們雖然在這個世界裡逃避了懲罰,但懲罰正在另一個世界裡等待他們,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夠了,這些例子包含著名的聖經典故,例如挪亞洪水、七個豐年七個荒年的夢、耶穌受魔鬼試探,也包括一些常見的基督教用語或概念,比方悔改、感恩、行善、報應、永生以至審判。
部分例子,驟眼看「正規」到連我也要說「阿門」(例如【第九十章】的例子),但也有部分例子很莫名其妙(例如【第四十八章】的例子),引用著的是基督教用語以至聖經典故,但說著的好似是另一碼事。
總之《基督山伯爵》某方面「像」一部「基督教小說」,但又「不是」。
有自以為很理性的論者,說:「人家根本就不是什麼基督教小說,你糾結什麼?」我說:「既"不是",那從書名到藏寶地點到主角稱號,都叫做"基督山",你這算是什麼意思呢?」
瞎子都看出,這是要「混淆視聽」!!!
怎樣混淆視聽???
諸君無聊,不妨自行讀一點原著(可連上這網址),找找看——
- 書裡的「疑似基督教」是否真是基督教?或者說,竟究是哪一門子的「基督教」?
- 書裡除了「疑似基督教」,還有否其他「教」(比方古希臘或古羅馬的宗教)甚至某個「會」(比方共濟會)的信息與符號?
- 將這些不同「教門」的信息與符號交錯混雜,最終會得出一個怎麼樣的「效果」?這效果如何反映於「今日基督教」?
放心,有心尋找的,總會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