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錄(二)
默度餘生:無語錄(二)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五日
統統都係「膠」
據稱,「左膠」一詞是香港人發明的,「左」是形容其具有左傾、激進以及過於強調所謂「平等」的思想傾向,「膠」則是形容其愚昧、僵化與不切實際。(無聊請看維基【左膠】條)
到現在,「左膠」一詞的指涉就越見空泛,基本上只要言行在你看來「過激」,更準確說是你看他不順眼,都可以被稱作「左膠」。
相對於所謂「左膠」,大概就是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右派」或說「右翼」,奇怪的是不甚聽聞有「右膠」之說。
實情是,日光之下,莫論是「左派」、「右派」甚或所謂「中間派」,都係「膠」——都係某種「塑膠」,意思是非自然的,人工合成的,僵硬拼湊的,有人形容整形失敗後的人的樣子為「膠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首先,左、中、右都係相對概念,時移勢易,立場轉變,利益轉移,左變右,右變中,中變左,什麼都有可能。革命派一當權就變成保守派,保守派一失勢就成了革命黨,中間派也會隨著時勢左搖右擺,這些都是人間常態,更是政治遊戲天經地義的「生態」。
同一個派別或集團,可以時而左時而右時而中。同一個人,也可以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時而歸中。甚至左中右派等詞彙,也可以隨著環境或需要,改變它們的定義來自稱或標籤別人,根本沒個準。要之,左中右都是「虛概念」,故此左中右派,從實質上說,都「不存在」——這並不是說不存在這夥人(可理解為利益集團),而是不存在這個「標籤」字面定義的那個「黨派」。
比方說,從「教會」到「猶太人」到「共產黨」,具有這樣的「標籤」的團夥自然是存在的,但這絕對不表示他們就真的是「教會」、「猶太人」或「共產黨」,會具有「教會」、「猶太人」或「共產黨」所本應包含的特質與內涵。
大多都是徒有其「名」!
……
這樣的「殉道」
最近,美帝有一個著名的「基督徒右派領袖」在校園演說時被槍殺,這人更是「川普親密盟友」,是助川普重返白宮的大功臣,云云。
有人還稱這人的死是「殉道」——慘不忍聞!
兇手是誰?起先矛頭指向「左膠」,即大力主張維護墮胎權利,變性者權利與新移民權利等的激進分子。後來抓住了疑兇,沒想到「背景」並不是想像般的「左」,還有一點點「右」,甚或對「左」與「右」都同感失望,屬於「中」或「第三」派系,總之撲朔迷離。
一名羅賓遜的家庭成員告訴調查人員,羅賓遜「近年來變得更加熱衷於政治」,尤其是對柯克進行了猛烈抨擊,羅賓遜認為柯克在散播仇恨。其高中同學對羅賓遜的印象各有不同,薩姆·紐(Sam New)稱羅賓遜就讀高中時與其父母一樣均為保守派;贊德·盧克(Xander Luke)則表示羅賓遜對兩黨均感到失望,曾批評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不再真正為人民的利益著想。【維基:查理·柯克遇刺案】
日光之下,萬事令人厭煩。明明是沒個好人,連左中右派都無法界別清楚,還一天到晚爭論誰善誰惡,能不煩人?
……
非此,非彼
支持變性的「左膠」非好人,支持「擁槍」的「右派」就好人? ——
左膠高舉「平等」,「眾性」平等對待,這是對「平等觀念」的走火入魔。
右派高舉「自由」,包括要有「擁槍自由」,這是對「自由觀念」的走火入魔。
向「左」走火入魔跟向「右」走火入魔,有啥分別?事實上,二者骨子裡都高舉「人權迷信」,只不過各取所需,向不同方向與依從不同的利益集團的需要演繹,本質上有啥分別?
拜登的「天主教」是假基督教,
川普的「基督教」何嘗是真的?
主耶穌早警告過「假基督」不是只「這裡」有,「那裡」也有——
太 24:23 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裏』,或說:『基督在那裏』,你們不要信!24 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25 看哪,我預先告訴你們了。26 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曠野裏』,你們不要出去!或說:『看哪,基督在內屋中』,你們不要信!27 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在我看來,美帝的所謂「基督徒右派」,跟「左膠」實為一丘之貉,我甚至疑心他們串通一氣,狼狽為奸。兩派不斷地「扯貓尾」,製造「變性VS反變性」、「擁槍VS反擁槍」等「偽基督教議題」,表面上互相對立,實質「聯手合作」,把你的注意力拉扯到這些「偽基督教議題」之上,漸漸把基督信仰泛化與矮化為一套「聖經道德價值觀」,忘記了基督信仰的真正核心,並不是建立一個「基督教文明」,更不是「讓某國再次偉大」,而是仰望與等候主耶穌基督本人再來,擊倒與鎮服列國後領入真正與永恆的天國。
總而言之,不論是「左膠」還是「右派」,甚至裝模作樣的「中間派」,本質上都是假基督,但凡在任何意義及程度上,誤導你留戀現世文明與迷信人力自救的(包括打著「我信上帝」與「支持以色列」等招牌的),統統都係「假基督」,統統都係「膠」。
基督信仰就是對主耶穌基督本人及祂的再來的信仰,捨此,全部都係「膠」。
--- 今 天 日 誌 ---
默度餘生:無語錄(二)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城與鄉(一)
在上輯日誌的結筆中,我說道:
末了就《長安的荔枝》再多說上兩句:在這人間卷不過,最後像李善德那樣,被卷出「那城」(長安),卻就因此不致跟那城一起同遭巨災,並從此生活在嶺南地區荔枝唾手可得的「園子」中,這不是因禍得福好得無比嗎?
說罷,連我自己都感震驚——
離開「那城」(以啟示錄的巴比倫大城為代表)重返「故園」(或說「故鄉」,以創世記的伊甸園為代表),豈不是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應當走上的信仰與人生之路嗎?李善德在不知不覺中,具體演繹了一條非常「福音化」的人生軌跡。
世人之路自是與之背道而馳,就我的「本家」都不能避免。
譚姓的祖家何來,可能來自山東,春秋時為齊國所滅的「譚國」,但沒有家譜,難以追蹤考究。就說我祖上三四代吧,則生活在廣東珠海一帶的漁村。我家的「移民軌跡」跟大多數珠海同鄉相同,由家鄉的村落或小鎮,先遷移至澳門,再輾轉遷移至香港,更有「出息」的則更進一步移民至美加英澳。總之,離鄉入城,從鄉村到小城、中城、大城以至於世界都會,不只是我的鄉人,更是大多數人走的——起碼是想這麼走的——人生之路。
李善德原本想走的也是這樣的路,甚至在長安買了房子,意想長居「那城」——盛唐長安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城市。
我上文說李善德被卷出「那城」然後進到「那園」,是因禍得福好得無比,只是國內電影的主調不能「過度否定長安」(「長安」喻指什麼,懂的都懂,我就不多說了),因此結筆加上一段李善德為長安城的陷落大哭,有些不倫不類,主題信息亦因此削弱了不少。國內大環境如此,大家也無謂苛求了。
怕只怕我們基督徒連李善德都不如,不但捨不得「那城」的陷落,為之大哭,甚至捨得「那城」本身,打死也不肯「從那城出來」,結果跟它一同有罪一同被滅。
……
長安何故「三萬里」?
我忽然想起《長安三萬里》,片中真主角明明是「詩」與「詩人」,怎麼成了「長安」,電影正片後面還有好一大段彩蛋「歌頌長安」。
中國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官長失意,遭唐玄宗「賜金放還」,實質是被變相「趕出長安」;杜甫則於安史之亂時,為叛軍所擄困於長安,最後是極其狼狽地「逃出長安」。長安的確曾經是他們的夢想,想在此為家為國建功立業,只是——
長安辜負了他們,拒他們於「萬里」之外!
為什麼「長安」會扣連上「三萬里」?我想,那意思既可以是,詩人們思念長安而不可再見,但也可以是,詩人們夢想太高了,只能屬於「遠方」,並不屬任何一座人間的「城」。
……
信仰:是回鄉,還是移民?
聖經並沒有徹底否定「城」——
來 11: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15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16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只是聖經同時稱這「城」為「更美的家鄉」,有某種微妙的「城鄉合一」。
人尋找以至移居別「城」,就是為了離「鄉」,怎麼到了最後,所進去的「城」,竟然又是「家鄉」?
城與鄉,怎麼可能「合而為一」?
……
中國人得天獨厚,連中文也得天獨厚——
中文「鄉」字既有「鄉村」(鄉郊)之意,
又有「家鄉」之意。
聖經也極其奇妙地,將「城」與「鄉村+家鄉」,渾然地整合為一,向我們啟示了貨真價實的天國模樣。
天國——既是「城」,也是「鄉」;
既是我們最終邁向的「永恆之城」,
也是我們曾經從那裡出來的「遠古故鄉」。
務必記住,真基督徒盼望裡的天城,之所以會被稱作家鄉,是「城」的同時更加是「鄉」,因為他們信主的目的是「回鄉」,而不是「移民」。
……
請動心動肺讀明白下面的話:
沒真正想過信主是為了「回鄉」的人,必定會把人間的「移民觀念」帶進他們的所謂信仰裡,以為進天國或進天堂也是「移民」——移居一處本來與他們無關,只是為所謂改善生活或保障前途才進去的國度。這樣,他們對那「國」根本沒有深厚的感情,也沒有顛撲不改的嚮往,隨時會因應環境時勢而放棄,或轉投另一處他們覺得更好的地方。
君下見到處都是「移來移去」或沒幾天就想「回流」的人,其中甚至包括許多「基督徒」,他們對於人間的國,都沒有堅定的歸屬感與責任心,到處遊離,怎可能真心與專一地盼望天家天國呢?
總之,你必需把天國(天城)徹底認定為「故鄉」,且是你不得不回的故鄉,且是比一切人間暫居的家鄉都更美的家鄉,如此,你才能做到離開「那城」,我之所謂「那城」並不特指任何一座城,而是指,你於今生現世裡,一切捨不得放不下的資產與執念。